以下文章来源于5环智汇 ,作者教练员学院
铸教练之魂,育强国之师——国家体育总局教练员学院学术传播平台
点击蓝字,关注我们
导言
1981年11月16日,中国女排第三届世界杯首次夺冠后,全国妇联、团中央和国家体委等纷纷电贺中国女排夺魁,号召全国各行各业向中国女排学习。
40年来,中国女排在世界杯、世锦赛、奥运会三大赛事中屡创佳绩。2019年9月30日,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中国女排代表时,高度赞扬中国女排“在赛场上展现了祖国至上、团结协作、顽强拼搏、永不言败的精神面貌”。
2021年9月,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第一批伟大精神正式发布,女排精神被纳入。“女排精神”的形成是以教练组为首的项目团队接续奋斗的结果,尤其离不开塑造这种精神的主教练的作用。
从今天起,我们将分几期重读袁伟民指导的《我的执教之道》,回顾女排精神诞生初期激情燃烧的岁月,感悟主教练丰富的精神世界,希望对所有从事教练职业的同仁有所启发。
《我的执教之道》从更深层次探究中国女排成功的奥秘,最真实的回答,最理想的形式,莫过于袁伟民自述。
全书围绕袁伟民奋斗八年历程中遇到的一系列事情,既有思想,又有实践、深入浅出、富有哲理的谈出他对事业的理解和育人经验。
2025/09/05
星期五 农历七月十四
第一期
《追求篇》
超级女排赛时,袁伟民(左1)被授予金质奖章
“中国的大松”
“中国的魔鬼”
“您就是那个郎平的教练袁伟民吗?”
袁伟民,国家体育总局原局长
前中国男排运动员、前中国女排主帅
带领中国女排曾获得世界三连冠
八年多来
袁伟民带领女排
去过15个国家和地区
打了250场国际比赛
胜223场,负27场
开创中国女排辉煌历史开端
他,是中国女排的传奇
更是世界体坛的丰碑
为什么一“严”就“蹦”?
有教练曾写信给袁伟民,说:“您作为严师的一面,我们已从报道中悉知。希望你能介绍一些在带队训练和比赛中,鲜为人知的故事和体会。”
“您说怎么科学训练的,怎么运用心理学的,怎么选才、用才,怎么指挥,怎么做思想政治工作的......”
甚至有的老师、厂长写信问:“为什么我们想严格要求却要求不下去?” “尤其是对青年人,一严格弄不好就‘蹦’起来。” “你在治队上有什么法宝?”
单纯的 “严” 容易引发抵触,尤其在面对年轻人时,一 “严” 就 “蹦”。
不让练,也是一种严格
但袁伟民的“严” 不是高压管控,而是建立在科学训练、心理理解和人才特质把握基础上的 “有温度的严格”。
袁伟民牺牲了大量休息时间,整理了10万多字的带队经验与故事,他写道:“兴趣是最好的老师。”
张蓉芳和郑美珠被日本女排视为“难以对付的怪球手”,两人被日本女排教练称为小郎平,在中国女排队伍中,个子最矮、技术最全面的队员。
在她们训练中“犯错”的时候,袁伟民对张蓉芳、郑美珠这样的“入迷型”球员,惩罚方式不是加练,而是“不让练”,这反而是对他们最大的“折磨”。
这种反向激励,正是基于对球员心理的深刻洞察。
并且,很多人认为顶尖运动员靠的是天赋。
但袁伟民强调,真正的“球感”来自深度沉浸和热爱驱动的反复实践。
单纯重复训练未必能培养出“球感”。
只有当训练者“入迷”,才会主动思考、不断提问、自我修正,从而形成直觉般的判断力。
袁伟民的“不让练”反而以自身教练员的智慧让训练不是运动员的义务,而是特权,让要我练变成我要练。
袁伟民的故事告诉我们:最好的管理,是让被管理者忘记被管理,在热爱中走向卓越。
决不能一输球
就觉得自己矮三分
有青年给袁伟民写信说:“我真羡慕你们女排,每年出国这么多次,几年下来可以周游世界了。”
袁伟民哭笑不得,八年多来,中国女排共去过15个国家和地区,打了250场国际比赛,那些美好的城市这些姑娘也只能透过车窗望一眼。
每次出访,下飞机即刻训练,打完比赛继续上飞机,不断地赶路,抓紧一切时间抠问题。
袁伟民回忆,在1981年世界大学生运动会时,预赛以0:3负于古巴队,决赛逆风翻篇3:0的成绩胜古巴队;1982年世界锦标赛,预赛刚刚打响便0:3负于美国队。
在这之前,美国队从未赢过中国队,并且中国队女排已经拿下世界杯冠军,全国人民都希望中国队可以再拿下世界锦标赛冠军。
之后那六天六夜,袁伟民和他的女排姑娘们处于失眠之中,每个人反复不断地抠问题,为的就是接下来不能再丢一局,否则与冠军无缘。
“教练员自己首先骨头要硬,要顶住!决不能一输球就觉得自己矮三分,中国队还是中国队,眼前的失利,并不意味着已完全失去夺冠的可能,只要还有一线希望,就要坚定不移地去作最好的争取!”
如何帮助队员尽快抹去失败的阴影,坚定夺取胜利的信心?
如何既把严酷的形式给大家分析透彻,又使她们在下面的比赛中,不背包袱、不紧张?
如何在技、战术上拿出最佳方案,保证场场打3:0?
身为教练员,最难熬的是,内心的苦涩、焦虑、不安,丝毫不能溢于言表。
每天,进进出出,仍要对所有人笑嘻嘻、礼貌地与对手打招呼;还要显得乐观,很自信,用自己的情绪去感染队员。
袁伟民有些感慨,“我生平第一次尝到了当“演员”的滋味。
输一场,赢六场
失败有自身的科学价值
身为教练员要有比运动员更强大的心理素质和内核价值,同时也要学会放下“管理者”的身段,走到运动员中去,学会与运动员一起抠问题。
运动员的压力来自赛场表现,而教练的压力来自全局决策、人员调度、舆论压力、历史责任。
袁伟民指出:“失败有它自身的科学价值。”
经历了秘鲁那六天六夜的大考验,接连拿下看似不可能的连续6个3:0,又一次叩开了世界冠军的大门!
让中国女排再次成为了世界瞩目的焦点!
体育比赛的结果永远都是“一家欢喜,一家愁”,世界上不可能有常胜将军。
身为教练,作为一名在比赛场上“厮杀”的运动员,要主动向失败挑战,理性分析训练和比赛过程中存在的每一个问题,从而达到失败向成功转化的目的。
袁伟民回忆:“如果秘鲁世界锦标赛当时没有0:3输给美国队的强刺激,也许后来我还不会那么果断地采取决策,起用新兵梁艳和郑美珠,打破固有思维,实现了队伍的新老交替和战术升级。
他说:“如果我们一开始打得顺风顺水,也许不会有后面六个不失一局的3:0。”
我们还能赢!
最后,我们从袁伟民教练的带队故事中可以得知,现代教练更应该让运动员感知到“我们在一起战斗”,而并非“你一直在指挥我”。
教练与运动员不能一直背着“冠军”的包袱,以“常胜将军”头衔去震慑对手,而是靠着每一天的训练不断地找自身的问题、队伍的问题,对每一场比赛的专注,不断的战胜过去的自己。
其实,无论是在比赛还是训练又或者是平常生活中,我们都要把每一个清晨当作第一天,把每一场比赛当作第一场。
赢过,已经是过去式,而我们“还能赢”才是当下与未来的目标。
下期预告
袁伟民:你中有我,我中有你
赢球靠技术,留人靠感情,带队伍靠心。
袁伟民相信感情是基础,理解是桥梁,尊重是底线。
但他从不搞空洞说教,一场失利后的夜谈,一次伤病时的陪伴,一句“我懂你”的信任,让严格有了温度,让要求有了回响。
当6个人真正融为一体,不是6个人在打球,而是6大于6的凝聚力在战斗。
下期,我们走进袁伟民的“心治”之道——如何用“人心”带出一支打不垮的冠军之师。
责编丨刘超星
审核丨胡斌、刘天星
侵权联系删除 | 本文与图片来源《我的执教之道》袁伟民 著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