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现在的位置: 首页 » 教练学研究 » 教练学研究

重构体育科学范式:促进教练员与科研人员的协同创新机制


教练员是竞技体育的关键核心人员,教练工作不仅是科学也是艺术,涵盖了管理、心理、教育等多方面知识,决策是教练员的关键,这与基于实验的科学研究工作很有很大差异。如何根据教练员工作场景和决策需求,重构体育科学研究范式,本文给出了思考,分享以启发。


以下文章来源于Kinetic Excellence ,作者译者 唐玥

Kinetic Excellence.

分享运动表现能力提升、运动疲劳与损伤抗法、训练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等前沿运动科学研究。




Rethinking Sport Science to Improve Coach–Researcher Interactions

作者:Irineu Loturco

重构体育科学范式:促进教练员与科研人员的协同创新机制

在竞技体育领域,教练员与科研人员之间的协作鸿沟始终是一个亟待解决的核心议题。教练群体普遍反映:“我们很少寻求科研支持,因为研究成果往往难以转化为切实可行的训练方案。”更典型的反馈包括:“科研部门提供的分析报告过于理论化,缺乏实操价值”或“研究方法过于繁复,无法适应高强度赛季中快速决策的需求”。与此同时,运动科学研究者也持续表达对实践端的困惑:“教练团队对新理念的接受度偏低"或"即便证据确凿,传统训练模式的惯性依然难以突破”。这种双向的认知隔阂自笔者求学时代便已存在,至今仍是制约竞技水平提升的关键瓶颈。如何构建高效的“科研-训练”转化机制,已成为现代运动科学领域最具挑战性的问题之一。

实现科研与实践融合的关键突破,在于研究者首先需要正视科学方法的固有局限性。科学研究本质上采用还原论范式——通过将复杂的运动表现系统解构为孤立变量(如训练负荷与爆发力的因果关系),以建立可控的实验条件。然而,真实的训练情境呈现出截然不同的图景:教练员需要统筹多重训练刺激的协同效应,并基于运动员的实时反馈(如主观疲劳度、局部肌肉反应)及突发状况(赛程调整、伤病预防等)进行动态调整。这种“实验室的理想控制”与“训练场的复杂适应”之间的根本差异,导致许多严谨研究的实践转化效能显著受限。

这种研究逻辑同样适用于对测量工具效度和信度的重复验证——当某种评估方法已被证实具有足够的精确性和稳定性时,持续投入资源进行同类验证性研究的边际效益值得商榷。教练员面临的本质挑战在于:在充满动态不确定性的训练环境中,如何构建简洁而可靠的监控系统,使其能够在高强度压力下(如比赛周期或关键训练阶段)快速识别并应对那些可预见的、常规范围内的表现波动。

短跑训练的科学与实践分歧提供了一个极具代表性的案例。尽管学术界仍在持续争论最优训练方案,但职业教练面临的却是更为复杂的现实抉择。Haugen曾尖锐指出:“在职业足球领域,培养现役球员的短跑能力与直接引进速度型球员,何者更具成本效益?”这一发问深刻揭示了竞技体育的底层逻辑。进一步分析表明,短跑能力的系统培养不仅涉及训练学层面的技术优化(如起跑力学、加速模式),更关键的是需要权衡专项训练资源的分配——在有限的训练周期内,究竟应在多大程度上牺牲足球专项训练来提升短跑表现?这一资源分配的困境,正是高水平运动训练中最具挑战性的决策难题。

速度能力的提升不仅构成足球运动员复杂挑战,同样也是短跑运动员的重要限制因素。实证研究表明(基于2002-2016年世界田径Top100选手数据),世界级短跑运动员在20-25岁关键发展期的年均速度增益不超过0.2%。更值得关注的是,在达到个人巅峰前的五年窗口期内,这些精英选手相较于个人最佳成绩的总体进步幅度普遍低于2%。这一纵向追踪数据揭示了两个关键发现:一,青少年阶段的竞技表现对成年组赛事成绩具有显著的预测效度;二,职业化阶段投入的高强度训练与科技支持,对突破既有成绩阈值的边际效益呈现明显递减趋势。这些发现迫使我们对传统“训练投入-成绩产出”的线性假设进行根本性反思。

同样值得关注的是,该研究样本涵盖了来自不同国家、受多元训练文化影响的短跑运动员,他们师从各具特色的教练团队。耐人寻味的是,尽管这些运动员所处的经济条件、技术支持和科研资源存在显著差异,但这些变量似乎并未对其长期竞技发展轨迹产生实质性影响。无独有偶,一项最新研究显示:在年度赛季周期内,不同竞技水平(男子个人最佳10.07-10.61秒/女子11.03-11.61秒)且由不同教练指导的百米运动员,其成绩波动幅度平均不超过±1.4%(变异系数CV=""""1.3%)。这些证据共同强化了一个关键认知:教练员采用的训练方法即便存在显著差异,对运动员竞技表现的提升作用也具有明显的局限性。

这些发人深省的数据引发了一系列关键质疑:这些研究发现是否与运动科学的持续发展相矛盾?在高水平竞技体育领域,科学原理与实际应用之间是否存在断层?抑或作为研究者,我们尚未有效解决教练员日常工作中的实际问题?最直观的解释或许是将此归因于精英运动员可训练性的生物学极限——但若这一事实已如此明确,为何我们仍持续投入大量科研资源探索新型训练方法,而非开辟全新的研究方向?围绕这些问题的现象与回应极具复杂性,受多重认知视角的影响。然而,为确保该领域知识生产的持续价值,我们必须正视以下核心命题:当前产生的运动科学知识,其实际效能可能低于理论预设,或在高水平竞技场景中缺乏适用性,甚或是两种情况的叠加效应。这种批判性反思对维系科研与实际训练的关联性至关重要,它将促使我们重新审视研究方法论体系、技术路径乃至根本认知范式。

在保持科研严谨性与实践需求之间的平衡,需要我们持续反思研究方法,并深入理解实践者的真实需求。作为运动科学研究者,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:即便那些设计精密、具有高引用潜力的研究,也未必能被一线教练员有效应用——因为这些在高度标准化控制条件下完成的研究,往往难以捕捉和解决训练实践中真实存在的复杂挑战。

教练群体始终在寻求简单高效的方法论体系,这些方法需要具备两个核心特质:既能精准诱发运动表现的细微提升,又能及时检测这些微妙变化。然而,现有科研范式难以有效验证这类方法的特异性效能。这种根本矛盾促使我们面临一个关键抉择:作为学术共同体,我们究竟应该确立怎样的研究方向?对这一问题的思考,其意义远超提升论文引用量或期刊影响因子,而是直接关系到竞技表现的真实提升,更关乎运动科学学科的未来发展路径。在此背景下,我们期待IJSPP能通过刊发高质量、强实践关联的精英体育研究,真正推动这一领域的范式变革。


文献来源:10.1123/ijspp.2023-0367

2023年发布于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ports Physiology and Performance